日本文化 探索
[歌舞伎](かぶき)的由來及發展
歌舞伎的原名是從[傾奇](かぶきーkabuki)之名而來,
因為是以異樣的、不同以往的能楽之舞步,因而被稱為[傾奇],
之後改以[歌舞伎]的文字。
大致於江戶時代之前的桃山文化興起(一六〇〇年左右),
而在江戶政權的元祿文化時盛行。
由[出雲阿国](いずものおくにーizumo nookuni)
繼[能]及[狂言]的傳統而始創[かぶき(kabuki)踊り](歌舞伎舞蹈)。
[かぶき踊り]與[淨瑠璃](じょうるりーzyou ruri)(注1)相融,
而發展成元祿歌舞伎,盛行於武士、庶民間。
歌舞伎的發展形式,剛開始是以[女歌舞伎]
以[芝居](しばいーshibai:戲劇)興業,
再來因幕府之令而轉為[若眾歌舞伎](少男而組成的演藝),
最後於一六五二年禁令之後,則為[野郎歌舞伎](やろうかぶきーyarou kabuki)。
楽器:
[三味線](しゃみせんーsha mi se nn):是歌舞伎當中不可或缺的樂器。
三味線的元祖原是從中國元代所製作的[蛇皮線]而來,
在明代(1404年,明朝與日本成立勘合貿易)從琉球傳入日本。
是由日本室町時代末期時,博多、堺之地的商人傳入日本。
並將蛇皮改成貓皮製作日本特有的[三味線]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歌舞伎的特色及特殊用語
[歌舞伎]一詞由[傾奇]衍生而來,其原意是指異樣的行為、裝扮。
歌舞伎一開始演出 就受到一般大眾的喜愛,
因為歌舞伎大膽而且直接地表達了人們的夢想和情感。
歌舞伎有自己獨特的動作和表演習慣,
而原本用來描述這些動作和習慣的字眼、字義逐漸擴大,
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會話的一部份。
歌舞伎的特色在於它形式化的動作、
華麗的服裝和龐大的規模;而最令人記憶的深刻恐怕是
旋轉舞台、武士演員誇大的動作、嚇人的化粧,
和由男性演員反串的旦角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D. [ 歌舞伎 ] 文化的專業用語:
[十八番](おはこーo ha ko)… ? =>
(1)[黒子](くろこーku ro ko):
歌舞伎在台上幫忙的人,因所穿的為黑衣服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2)[見得](みえーmi e):
歌舞伎演員在緊要關頭做出的誇張動作、亮相(停格)動作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3)[二枚目](にまいめーni mai me):
(節目單上的第二名)扮演美男子的角色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4)[外連](けれんーke renn):
演員表現出來的誇張狡詐樣相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5)[十八番](おはこーo ha ko):
由第七代 [市川團十郎] 制定了市川家的十八種拿手劇。
純粹歌舞伎十八番為 [市川家 ] 的[家芸],劇本有勸進帳、
助六、暫く(しばらくーsibaraku)、景清等,
現在依然有些劇本仍在上演。
*****[十八番](おはこーo ha ko):
現日文會話中指 {最拿手}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6)[立回る](たちまわるーtachi mawa ru):
武打場面;表演形式化、類似舞蹈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7)[女形](おんながたーonnna gata):
歌舞伎中男扮女裝的角色稱[女形],即京劇的「旦角」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8)[名取](なとりーna tori):學習歌舞伎的等級之一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9)[役者](やくしゃーyaku sya):演員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10)[主役](しゅやくーshu yaku):主角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11)[家元制度](いえもとせいどーie mato sei do):流派繼承制度。
以上內容出自} [ 日本文化巡禮一
[大和]生活、藝能 美的巡禮 5-1 5-2 卓琬真著]
留言列表